易栓症
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引起血栓疾病涉及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种机理,后者更为多见。
通俗理解:易栓症就是容易患血栓性疾病,因为您的血液比别人的血液更容易凝固,血液凝固就得血栓了。正常情况下血的凝固和不凝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血液不凝固就容易出现出血,血液凝固就形成血栓。
“易栓症”的由来
1965年,Eegberg在报道一个挪威家族的血栓形成倾向时使用了易栓症一词。此后这一名词被广泛用于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
“易栓症”的分类
遗传性易栓症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AT缺乏)
遗传性蛋白C缺乏(PC缺乏)
遗传性蛋白S缺乏(PS缺乏)
获得性易栓症
抗磷脂抗体综合症
恶性肿瘤
败血症
肾病综合症
后天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
年龄
年龄是最多见的获得性危险因素,老年人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要比儿童高出近千倍。可能原因包括了老年人活动减少、慢性病增多、肌张力减低、静脉受损、凝血因子活性增高等。
长时间制动
瘫痪、管形石膏固定、术后及久病卧床等情况下,由于通过肢体肌肉活动促进静脉回流的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血流淤滞,易发生静脉血栓。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肥胖和口服避孕药的患者发生旅行相关血栓危险性更大。
手术和创伤
手术相关的静脉血栓形成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据研究,如不采取预防血栓的措施,与手术相关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可达50%,由于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
恶性肿瘤
肿瘤相关的血栓形成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称为Troussear综合征。恶性肿瘤患者中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达3%~18%。
高凝血因子水平
凝血因子活性的正常范围较大,一般在0.50~1.50。凝血因子水平一般在0.90(普通人群水平)之上就认为是高水平。高水平的凝血因子可使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增加2~3倍。
抗磷脂抗体
“易栓症”的诊断
AT(抗凝血酶)
蛋白C(PC)
蛋白S(PS)
PS与PC相似,均为依赖维生素K的糖蛋白,人类蛋白S基因位于第3号然染色体上,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的蛋白质。
“易栓症”检查对象的选择
对一般人群无须常规做易栓症的检查。建议以下情况考虑筛查:
1、非再发危险因素(如骨折、手术和长期制动)相关的血栓病史。这类患者如有易栓症且未经治疗,再发风险是16%。
2、一级亲属(父母或兄妹)易栓症高风险。对有易栓症家族史或年轻血栓病者,应对家庭中青年与儿童(尤其是女性)检查。
“易栓症”如何防治
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十分重要,持续三个月以上,甚至终身都要抗凝。
预防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素材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