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获得性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以髓细胞病态造血及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为临床特点。其中,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是MDS的一种特殊亚型,占MDS的8.2%~38.0%,与AA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相似,鉴别诊断较困难,易造成误诊[1]。
那么AA与hypo-MDS有何区别?二者如何鉴别?治疗有何差异?
图源:摄图网
两者分别损伤造血干细胞的增生与分化
AA与hypo-MDS均为造血干细胞疾病,二者有相似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病均与造血功能衰竭有关,甚至病程上二者可以互相转化。AA主要损伤造血干细胞增生,造血功能抑制;hypo-MDS主要损伤造血干细胞分化,恶性克隆增殖,骨髓造血异常[1]。
图源:摄图网
多项检查有助于AA与hypo-MDS的鉴别[1]
AA与hypo-MDS临床与实验室表现均相似,那么究竟如何区分呢?可以通过外周血参数、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活组织检查、造血祖细胞培养、细胞免疫表型等多项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1.外周血参数:外周血涂片对AA与hypo-MDS的鉴别有帮助。●hypo-MDS患者由于存在红系病态造血,其外周血红细胞大小不一,红细胞分布宽度明显增高,常出现异常红细胞,部分患者也可出现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增加。●AA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率、血小板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均较低,淋巴细胞百分率较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基本在正常范围内。
2.骨髓细胞形态学:AA与hypo-MDS均可表现为骨髓增生减低。●hypo-MDS患者骨髓常伴有病态造血现象,一般均大于该系细胞的10%,某些亚型可检出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因无效造血,骨髓小粒中造血细胞成分显著多于非造血细胞。●AA一般无病态造血和原始细胞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造血细胞。
3.骨髓活组织检查●hypo-MDS的部分患者可检出小梁旁同期幼红细胞簇易位,约1/3患者有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这是髓内原始细胞堆积的早期表现;71%的患者可出现Gomeri染色网硬蛋白增多,巨核细胞异常聚集,有微巨核细胞。●AA一般无上述表现,多表现为造血组织明显减少,非造血组织明显增多,网硬蛋白一般不增多。
4.造血祖细胞培养AA及hypo-MDS患者的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爆式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及巨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骨髓祖细胞培养均明显减少,但如红系祖细胞集落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减少而集簇明显增加则支持hypo-MDS的诊断。
5.细胞免疫表型随着流式细胞技术的发展,应用流式细胞术诊断MDS已较多,CD34+数量及髓系、红系和巨核系细胞抗原异常表达数量及强度均有助于AA与MDS鉴别诊断。研究表明,MDS组与AA组相比,其CD34+、HLA-DR的表达率增高;AA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CD34+的表达率降低。
图源:摄图网
两者表现虽相似,治疗截然不同
AA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ALG)与环孢素A(CsA)的免疫抑制治疗联合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和(或)其他促造血方案,约70%AA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内出现血液学应答,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可以达到完全缓解[2]。
MDS是一种癌性疾病,其治疗主要是通过去甲基化治疗把MDS诱导到完全缓解以后再加化疗。去甲基化药物可改善血细胞减少、减轻或脱离输血依赖,还能够降低患者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进展的风险、改善生存。化疗的预激方案是在小剂量阿糖胞苷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并联合阿克拉霉素或高三尖杉酯碱或去甲氧柔红霉素,完全缓解率可达40%~60%,对于老年或身体机能较差的患者耐受性更优[3]。
图源:摄图网
hypo-MDS的临床与实验室表现与AA相似,包括血三系细胞减少、骨髓增生程度降低、贫血和出血倾向等,二者鉴别难度较大,治疗方式截然不同,故必要的检查对帮助鉴别AA和hypo-MDS意义重大,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的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1]田旭,闫振宇,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白血病·淋巴瘤,2015,24(10):638-638.DOI:10.3760/cma.j.issn.1009-9921.2015.10.021[2] 马肖容,杨楠,王瑾,等. 免疫抑制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近期疗效及长期生存情况随访研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23(2):471-476. DOI:10.7534/j.issn.1009-2137.2015.02.034.[3]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11):1042-1042.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4.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