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机体免疫平衡紊乱,产生了针对自身血小板的抗体,最终引起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的减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平衡紊乱,产生了针对自身血小板的抗体,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的过度破坏。还将伴随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最终导致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减少和一系列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出血点和瘀斑,尤其是双下肢的皮肤出血点。有时鼻腔和牙龈会出血,严重者会出现内出血,如吐血、黑便和尿中带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老年患者中很常见,如果是老年人,致命出血的概率是正常血小板的13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老年人有很大影响,确诊后需要去血液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目前的治疗方法还比较成熟,根据临床表现和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普通血小板,通常采用一线治疗,即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明确诊断后,早期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同时可以进行止血或对症治疗,减少创伤。这些儿童需要减少活动量,避免碰撞,以避免重要器官出血。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以同时给予二线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甲基强的松龙。可以同时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也可以用于治疗。根据出血倾向和血小板减少,当临床上有明显出血倾向时,激素治疗可考虑血小板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