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TTP的分类
二、临床表现
①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严重者可有内脏或颅内出血。②MAHA:多为轻、中度贫血,可伴黄疸。③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意识紊乱、头痛、失语、惊厥、视力障碍、谵妄、偏瘫以及局灶性感觉或运动障碍等,缺乏典型表现,以发作性、多变性为特点。④肾脏损害: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血尿素氮及肌酐轻度升高。⑤发热(>37.5 ℃)。⑥胸痛、腹痛、乏力、关节痛、肌肉痛等其他器官损伤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完全符合TTP典型”五联征”的患者相对少见,以MAHA、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三联征”为多见。由于部分TTP患者神经精神症状不显著,建议如发现MAHA和血小板减少时,就要高度警惕TTP可能,及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全面临床评估。
三、治疗:
1.治疗性血浆置换:适用于iTTP的治疗和临床中/高度怀疑TTP的初始紧急治疗。血浆置换采用新鲜(冰冻)血浆,血浆置换量推荐为每次2000~3000 ml或40~60 ml/kg体重,每日1~2次,直至症状缓解、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连续2 d后可逐渐延长血浆置换间隔直至停止。
2.预防性血浆输注:适用于cTTP患者的预防性治疗,常用新鲜冰冻血浆每次10~15 ml/kg,输注间隔根据患者血小板数变化情况而定,每1~3周1次。反复输注需注意输血相关疾病传播风险。
3.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器官功能、抑制自身抗体产生,主要适用于iTTP治疗。
4.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利妥昔单抗通过选择性耗竭B淋巴细胞而降低ADAMTS13抑制物或IgG抗体滴度,有效恢复血浆ADAMTS13活性。
5.卡普赛珠单抗(Caplacizumab):卡普赛珠单抗可阻断VWF A1区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Ⅰb结合作用,阻止血小板-VWF相互作用并防止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减少终末器官损害。
6.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iTPP的效果不及血浆置换,仅适用于难治性TTP患者或多次复发的病例。
7.其他免疫抑制剂:对利妥昔单抗无效或复发的iTTP患者可选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硼替佐米、环孢素A等)。
四、TTP的预后及转归:
①临床反应:经血浆置换等治疗后持续血小板计数≥100×109/L和LDH<1.5倍正常值上限,并且无新发器官缺血损伤或原有器官缺血损伤加重。经5次血浆置换治疗仍未取得临床反应者称为难治性TTP。
②临床恶化:在取得临床反应后停止血浆置换或抗VWF治疗后30 d内,再次出现血小板计数<100×109/L,伴或不伴有器官缺血损伤再发临床证据。
③临床缓解:停止血浆置换或抗VWF治疗30 d后仍能持续维持临床反应者,或取得ADAMTS13缓解者(ADAMTS13部分缓解:ADAMTS13活性≥20%且<正常值下限;ADAMTS13完全缓解:ADAMTS13活性>正常值下限)。
④临床复发:在取得临床缓解后,再次出现血小板计数<100×109/L且ADAMTS13活性<10%,伴或不伴有器官缺血损伤临床证据。
⑤ADAMTS13复发:在取得ADAMTS13缓解后,再次发生ADAMTS13活性<20%。ADAMTS13复发常发展为临床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