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简介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其生理作用是,在血管出血时被激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这个过程被称为凝血。它们部分由肝生成。可以为香豆素所抑制。
为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 包括凝血因子Ⅰ,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Ⅺ,Ⅻ,XIII等,因子XIII后被发现的凝血因子经过多年验证,认为对于凝血功能无决定性的影响,不再列入凝血因子的编号。因子 VI 是活化的第五因子,已被取消因子VI的命名。
主要凝血因子分类:
序号 |
同义名称 |
合成场所 |
血浆中浓度(mg/L) |
参与凝血途径 |
I |
纤维蛋白原 |
肝脏 |
2000~4000 |
共同途径 |
II |
凝血酶原 |
肝脏 |
100 |
共同途径 |
III |
组织因子 |
组织内皮细胞,单核细胞 |
– |
外源途径 |
IV |
钙离子 |
– |
5 |
内、外及共同途径 |
V |
促凝血球蛋白原 |
肝脏 |
5~10 |
共同途径 |
VII |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
肝脏 |
2 |
外源途径 |
VIII |
抗血友病球蛋白A |
肝脏 |
0.1 |
内源途径 |
IX |
抗血友病球蛋白B |
肝脏 |
5 |
内源途径 |
X |
凝血酶原C |
肝脏 |
10 |
共同途径 |
XI |
抗血友病球蛋白C |
肝脏 |
5 |
内源途径 |
XII |
表面因子 |
肝脏 |
30 |
内源途径 |
XIII |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
肝脏、血小板 |
25 |
共同途径 |
HK |
高分子量激肽原 |
肝脏 |
内源途径 |
|
PK |
激肽释放酶原 |
胰脏、颈下腺 |
发色底物法98.03%±14.31% |
内源途径 |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
常见的凝血因子缺陷疾病
凝血酶原缺乏症
因子Ⅶ缺乏
因子Ⅻ缺乏
因子Ⅴ缺乏
因子Ⅹ缺乏
因子ⅩⅢ缺乏
因子活性测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