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P以往是将血小板计数作为判断病情、评估风险及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但是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血小板计数与出血症状不符的现象,血小板较高却发生出血或者血小板很低却没有出血。如果仅以血小板计数作为判断依据,则会导致治疗时机的延误引起严重后果,或者因过度治疗,使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医疗风险和经济负担[1]。
因此,判断患者病情时,需要将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症状结合起来评估。血小板计数可通过血常规检查直观地看到数据,那出血情况怎样评估呢?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2]推荐了ITP出血评分量表,据研究表明[1,3-4],2016版出血评分系统相较于其他评分量表具有耗时短、高反应度及评价一致性,可作为病情判断、风险评估以及疗效评价的有效工具。

表1 2016版ITP出血评分
在此评分量表中,除了对患者进行出血评分外,还引入了年龄评分。总分值为年龄评分加出血症状评分(患者所有出血症状中最高的分值)。分值越高,意味着出血情况越严重,指南指出对于血小板计数≥30×10ˆ9/L、无出血表现且不从事增加出血风险工作、无出血风险因素的ITP患者,可予以观察随访。若患者有活动性出血症状(出血症状评分≥2分),不论血小板减少程度,都应开始治疗,有助于减少出血风险。

我们再来看文章一开始提到的病友,血小板计数大于30×10ˆ9/L,年龄不到65岁,仅有皮下出血,且出现在四肢,根据评分量表可以得到该病友出血评分总分为1分。分值小于2分,且血小板计数大于30×10ˆ9/L,所以这位病友采取的方式是正确的。

但各位病友注意,不出血仅有血小板低就不需要治疗吗?不是这样的。血小板低的患者出血的风险比一般人高是一定的,一旦受伤,血小板低的患者一定会更危急,所以应该尽可能的将血小板数值提高至安全水平。
ITP的治疗目标应该是在治疗措施不良反应最小化的基础上提升血小板计数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同时兼顾优化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所以各位病友不要只盯着血小板数值看啦,学会自己进行出血评分吧~

参考文献
[1] 肖珊.前瞻性评价2016版ITP出血评分量表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7.
[2] 秦平,侯明.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02):89-93.
[3] 林建雄,姚铠涛,蔡泽曼,刘峰.2016版ITP出血评分与WHO评分系统的对比[J].广东医学,2019,40(S1):317-319.DOI:10.13820/j.cnki.gdyx.20185503.
[4] 熊涛,梁艳,刘敏,余卓君,张利铭.两种出血评分系统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8,29(12):1742-1744.
往期回顾
01
02
03
02

● 专家门诊 ●
地址:
1.门诊大楼4楼血液科专家门诊梅恒教授(每周三下午)
2.武汉协和医院内科1号楼8楼血液科新药及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中心
联系方式:
巴医生:15629120500
廖医生:18164207911
● 病友交流群 ●
识别微信二维码,进入江城ITP之家病友交流群。
请注明姓名+确诊疾病名称

长按入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