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擅长贫血、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等的诊治、尤其擅长骨髓移植。
铁元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它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内。铁在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参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的合成和与氧的运输,如果体内铁缺乏,就会影响人体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引起贫血。
缺铁性贫血指由于体内储存的铁消耗殆尽,不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的红细胞生成的需要、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合成需要而发生的贫血。由于人体每天对铁的需要量比较大,所以当铁的摄入不够时就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所以,不是所有人都有缺铁性贫血,更不能随便补铁。
成年人每天铁的需要量为1-2mg,男性1mg就够,而生育年龄的女性和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铁的需要增多,应为1.5-2mg/d,需求量比较大,尤其是孕妇。这就是为什么女性和儿童比较“钟爱”补铁的原因啦。
首先,女性身体内铁的总量比男性少(其中男性为50mg/kg,女性为40mg/kg)。正常成年妇女体内铁含量约为2g。其次,女性有特有的生理性周期,正常每次月经期损失铁约25-250mg,假如女性反复的月经多,最终就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出现。第三,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由于妊娠原因或者哺乳原因,铁的需要量是增加的,妊娠时由于红细胞容量增加和胎儿与胎盘的发育,孕妇对铁的总需求为700-1400mg,这时候每日需要补充4mg元素铁,才能满足这个需求;同时由于早孕反应,食欲不佳、呕吐等原因,影响铁的摄入与吸收,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对于铁储备正常的妊娠妇女,每日给于30-60mg铁,而有铁缺乏的,每日需要120-240mg铁。
缺铁性贫血的病人起初症状并不明显,大多数直到中期后才慢慢有症状表现出来,主要是有:
-
-
-
-
-
-
-
有些人还有匙状指甲,就是指甲呈现类似于一个匙样的形状,外高内低,也就是“反甲”
-
一般来说对于怀疑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两个基本检查就可以确诊了。
-
血常规,除了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以外,很典型的就是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改变,我们可以在血常规的结果里面看到(MCV<80fl,MCH<27pg,MCHC <320g/L)。
-
检测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往往低于12ug/L。
-
找出患者缺铁的原因:是反复月经多、痔疮出血、胃肠道肿瘤还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治疗和纠正。
-
补铁治疗,往往都是口服补铁,每天补充元素铁150-200mg,每天一次,也很方便。

常用的补铁的药物有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多糖铁复合物胶囊适合于各种人群,孕妇也可以吃,除了多糖铁复合物胶囊以外,还有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维铁缓释片都可以考虑使用,具体可以找专科医生指导用药。
缺铁性贫血是可以预防的,主要是重视营养知识教育和妇女保健工作。
-
改进婴幼儿的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和按时添加辅食,4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喂蛋黄,及时纠正偏食习惯。
-
对于怀孕的及哺乳期的妇女应当适当的补充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
-
-
对于各种慢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及时查明原因,给于相应的处理,防止失血。
-
防治钩虫病,在一些钩虫病流行的地区,进行常规的筛查。
-

其实很多食物是含铁的,而且含量不低,一般来说动物性食物含铁量高于植物性食物,而且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很好吸收。我们常见的含铁比较丰富的食物有鸡血、鸡肝、蛋黄、牛肉,羊肉,猪瘦肉和虾。绿叶蔬菜中含铁多的有菠菜、芹菜、油菜、苋菜、荠菜、黄花菜、番茄等。水果中以杏、桃、李、葡萄干、红枣、樱桃等含铁较多,干果有核桃,其它如海带、木耳、红糖、芝麻酱也含有铁。

-
-
鸡血:鸡血含铁量比鸡肝还要高,每一百克含铁28.3毫克。是补铁最佳食品。类似于鸡血的鸭血,猪血,羊血含铁量都很高,这些食品价格便宜,容易购买,而且食用方便。
-
蛋黄:蛋黄含铁量是每百克含铁10.2毫克,鸡蛋黄,鸭蛋黄,鹌鹑蛋黄含量差不多,也是补铁上好食品。
误区一:肉食损害健康
很多人只注重植物性食品的保健功效,导致富含铁元素的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少。实际上,动物性食物不仅含铁丰富,其吸收率也高。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元素受食物中所含的植酸盐、 草酸盐等的干扰,吸收率很低。因此,忌肉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牛奶的铁含量很低,且吸收率只有10%。例如,用牛奶喂养的婴幼儿,如果忽视添加辅食,常会引起缺铁性贫血,即“牛奶性贫血”。因此,牛奶虽然营养丰富,但要依赖它们来补充铁质则不足取。

许多人不知道多吃蔬菜、水果对补铁也是有好处的。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柠檬酸及苹果酸,这类有机酸可与铁形成络合物,从而增加铁在肠道内的溶解度,有利于铁的吸收。

过量地饮用咖啡和浓茶有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以与铁形成难以溶解的盐类,抑制铁吸收。因此,饮用咖啡和茶应该适可而止。
内容来源:血液内科、宣传科、广西广播电视台、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交流血液疾病的相关问题,可以微信扫一扫下图二维码,加入我们的病友群。申请好友时请备注疾病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