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者来说,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减少,免疫系统就像一座战力不足的城池,稍有不慎,病菌就会趁虚而入。
那么,问题来了:疫苗,这个普通人预防传染病的“护身符”,对于再障患者来说,是救命稻草,还是风险隐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再障患者的防病指南,看看疫苗接种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
答案是肯定的,免疫力低下让再障患者处于感染的高风险区。常见的感染包括[1]:
细菌感染:白细胞减少会导致细菌感染难以控制,如肺炎球菌感染、败血症、尿路感染等。
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常发生病毒感染,主要是新冠、带状疱疹、麻疹、乙肝等。
真菌感染:隐匿但致命,如肺部真菌感染(曲霉菌、念珠菌)、口腔/消化道念珠菌感染等。
可以说,再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一半靠治疗,一半靠“躲避感染”!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关注疫苗到底能不能打?

图源:摄图网
答案是:可以打,但需要谨慎选择,不是所有疫苗都适合再障患者!
再障患者最适合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因为这些疫苗不会引起体内病毒或细菌复制,安全性更高。
活疫苗(减毒疫苗)因可能在免疫力低下者体内复制并引发感染,所以再障患者需要谨慎或避免[2]。
若再障患者想要预防一些传染病,可接种流感灭活疫苗、乙肝灭活疫苗、等,但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

图源:摄图网
一般是停用免疫抑制剂至少6个月后,血象正常,原发病稳定。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以上,血象正常,原发病稳定,无需要全身治疗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3]。
正在接受强免疫抑制治疗(ATG、环孢素等),建议暂缓接种疫苗,并在医生指导下评估风险!
疾病进展期或严重感染期,如正在发烧、严重贫血,需等待病情稳定再考虑[3]。
监测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疲劳、局部红肿等反应,一般可自行缓解。
避免感染:疫苗接种后,免疫力需一段时间才能建立,因此仍要注意个人防护。

图源:摄图网
再障患者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除了疫苗,还有这些防护手段!)
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不良的地方(医院、地铁、商场等)。
建议每3~6个月密切监测血象,若出现感染症状,尽早就医。

图源:摄图网
再障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确实更容易感染疾病。但疫苗不是完全不能打,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疫苗、在合适的时机接种,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在面对疫苗时,我们要既不“谈苗色变”,也不能盲目接种。通过科学接种疫苗、做好日常防护、增强免疫力,再障患者也能在健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吴玉红,邵宗鸿.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的研究进展[J].天津医药,2018,46(12):1342-1346.
[2]纪文艳.一文让您看懂疫苗分类[J].健康,2023,(10):10-12.
[3]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人血液病患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5):359364
[4]狄佳.感染性疾病的预防[M].苏州大学出版社:202302.166.
再障患者都接种过什么疫苗?出现过什么不良反应?
欢迎热心病友评论区交流讨论,为其他病友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
“评论转发,有惊喜”活动正式开始啦,积极热心评论和转发的朋友们可能会收到“小惊喜一份”,助人就是助己!
评论转发越多,概率越大,快来动动手指,参与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