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的骨髓损伤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主的免疫抑制疗法在再障患者中起到了良好的疗效。那么,ATG到底适用于哪些再障患者呢?使用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本文将深入探讨ATG在再障治疗中的应用,熟悉你不得不知的ATG用药小常识!
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依据《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SAA一线的治疗方法主要为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孢素A为基础的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ST)。此外,无法进行骨髓移植的重型再障患者也是重点治疗对象。这些患者可能因为年龄、健康状况或供体不匹配等原因,无法进行骨髓移植,ATG则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
2.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ATG已被国内外推荐为无合适供体或条件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儿童再障的首选药物疗法[2]。
1.ATG的治疗需要在医院的监控下进行,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指南建议,兔源ATG(法国)剂量为2.5~3.5mg·kg-1·d-1,猪源ALG(中国)剂量为20~30mg·kg-1·d-1,连续使用5天。输注之前均应按照相应药品制剂说明进行皮试和(或)静脉试验,试验阴性方可接受ATG治疗[1]。
2.目前ATG已经纳入医保,医保的覆盖范围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政策有所不同。据了解,目前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每支约为2352.68元,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p-ALG)每支约为2400元。
3.目前ATG的使用范围广泛,无年龄上限,但对于>60岁的SAA患者还需依据合并症等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适合应用[1]。
4.每日用ATG时同步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防止过敏[1]。
5.ATG并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它的疗效通常需要几周到几个月才能逐渐显现。医生会通过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来评估治疗的效果。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的3-6个月内可以看到血细胞数量的增加[3]。
ATG由于其免疫抑制的功能,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1-3]:
由于ATG是由动物来源的蛋白质制成的,部分患者可能会对其产生过敏反应。ATG输入后数分钟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畏寒、寒战、皮肤瘙痒、呼吸困难、胸闷气急等。为防止严重过敏,医生会在治疗前给予抗过敏药物,并在输注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状态。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
常见于应用ATG过程中以及输入14天内,发热、皮疹、骨关节酸痛是主要表现。血清病是常见的延迟性副作用,通常在注射ATG后的7至14天内发生。在使用ATG之前,医生可能会给予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来预防血清病反应。
ATG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这会在短期内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从而增加感染风险。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减少出入人流量较多的场所,出门常佩戴口罩,并在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ATG可能对肝脏和肾脏产生一定的负担,因此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ATG作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能够有效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帮助患者恢复造血功能。虽然其使用过程中可能伴随一些副作用和风险,但通过合理的监控和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11):881-888.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22.11.001.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2):103-106.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4.02.006.
[3] 李芮,唐旭东.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移植治疗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20,18(23):1631-1634.DOI:10.19790/j.cnki.JCM.2020.2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