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路径看这里!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路径看这里!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由多种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严重者易合并各类感染,疾病异质性强,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断流程、鉴别诊断、治疗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形成共识。关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路径,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评估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急慢性发病过程、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和相关临床症状。简要的诊断流程如图1。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路径看这里!

01
病史

获得完整的病史非常重要。尤应注意以下问题: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急性疾病的一部分,还是在常规检查中发现的,需回溯既往血细胞计数下降情况及发生时间,确定病程是急性(几天到几周)还是慢性(几个月到几年);发病年龄,如怀疑CN可询问有无家族史,新生儿期发生病毒或细菌感染史,感染的频次、类型、部位和复发情况;怀疑后天其他疾病继发,则需关注自身免疫、代谢、胃肠道、营养性疾病相关的症状,发生了哪些感染的临床事件,如发热、黏膜溃疡、牙龈炎、蜂窝织炎、上/下呼吸道感染、脓肿和(或)菌血症的频率,发生规律,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类型、给药方式、治疗持续时间和对抗生素的反应;怀疑药物相关则要询问药物使用情况,药物的类型和持续使用时间,特别是那些可能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关的药物;与癌症化疗有关的询问化疗药物、靶向药物使用情况;个人史应注意询问有无频繁染发、放射线暴露、有机溶剂或装修建材的接触史;家族史询问时应注意家族中其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及与患者的血缘关系。

02
体检
对于自幼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儿童及青少年,应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先天性异常,特别注意体重、身材、精神、发育和躯体畸形等。对于所有患者应关注,有无感染体征(皮肤、口咽部、鼻窦、外耳、肺部、心脏瓣膜杂音、肛周),肝脏、脾脏及淋巴结肿大情况,胸骨有无压痛,有无关节肿胀,中枢神经系统体征等。
03
实验室检查

在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情况下,诊断方法根据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下降程度有所不同。如果初始ANC<0.5×109/L,需人工镜检复核确认。如果出现提示严重感染的症状体征,积极处理感染同时应加速诊断程序。如初始为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建议2~4周内重复检查;如复查为中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需要进一步检查。

【推荐意见】常规检查推荐外周血涂片、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血清水平、肝炎及HIV血清学检查,如有发热或感染征象,建议加做CMV、EB病毒检测、细菌、真菌及其他可能的病原学检查;抗核抗体谱、类风湿关节炎抗体等自身免疫指标,如发现自身抗体低滴度阳性,建议半年到1年内复查;甲状腺功能及抗体;必要时检测维生素B12、叶酸、内因子抗体、微量元素等;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对成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鉴别帮助不大。由于中性粒细胞Fc受体增加,中性粒细胞自发荧光倾向增加,中性粒细胞体外聚集倾向增加,导致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对怀疑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者,推荐采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检测以鉴定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关的基因突变。目前为止,ELANE(ELA2)基因突变是周期性和CN 的最常见原因。结合遗传特点和临床表现,儿科遗传门诊排查先天性骨髓衰竭性疾病。

骨髓检查:对于化疗或药物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有长期轻度至中度孤立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无症状患者,如血涂片正常,骨髓检查并非必需。如排除巨幼细胞性贫血,且怀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肿瘤性疾病导致的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表现,推荐行骨髓穿刺+活检、流式细胞分析、染色体核型、对应疾病的DNA测序、基因重排、FISH等检查。

04
确定诊断

确认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程度后,首先确认/排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常见病因。需要强调的是,骨髓检查无法确定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诊断,但可帮助排除一些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或典型的骨髓衰竭性疾病。

如果依据上述检查不足以做出明确诊断,需根据患者病情定期随访,最好每隔3~6个月复查1次。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路径看这里!

以上内容摘自: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40): 3167-3173.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该怎么治疗?

2023-6-9 18:17:38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这 4 点考虑需知道

2023-6-9 18:17: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