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以血小板异常升高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靶向药物的突破,ET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显著进展。本文整理了2024年国际权威期刊《美国血液学杂志》的最新研究,用易懂的语言,分点解析关键信息,让我们一起科学管理疾病!
过去ET的诊断主要依赖血小板计数(≥450×10⁹/L)和骨髓活检,但近年来发现,基因突变检测对确诊和分型至关重要:
●三大驱动基因:约80%的ET患者存在JAK2、CALR或MPL突变,且三者互斥(不同时出现)。
▶JAK2突变:占60%-70%,与血栓风险升高相关。
▶CALR突变:占20%-25%,可能降低血栓风险,但部分亚型(如CALR-1)与骨髓纤维化转化相关。
▶MPL突变:较少见(3%-4%),可能与疾病进展相关。
●“三重阴性”患者:约10%-15%患者无上述突变,需排除其他骨髓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
患者提示:确诊ET时,建议完善基因检测,明确突变类型,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图源:摄图网
ET患者最担心的并发症是血栓和出血。2024年更新的“修订版IPSET血栓模型”将患者分为4个风险等级[1]:
2、低危:≤60岁、无血栓史、但携带JAK2突变。
4、高危:有血栓史,或>60岁且携带JAK2突变。

▶高危患者年血栓发生率为2.36%-4.17%,需积极干预。
▶极低危患者年血栓风险仅0.44%-1.05%,可能无需药物治疗。
患者提示:定期评估风险等级,与医生讨论是否需要抗血小板或降细胞治疗。

图源:摄图网
ET治疗策略正逐渐从传统的“一刀切”模式转向更加精细、个体化的方向。这种转变旨在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具体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适用人群:所有无禁忌症的ET患者(尤其是JAK2突变者)。
▶剂量调整:极低危患者若无心血管风险,可能无需用药;高危患者可考虑每日2次低剂量(81mg)。
▶注意出血风险:血小板>1000×10⁹/L时,需检测“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AvWS),避免盲目用药。
▶羟基脲:可有效控制血小板,降低血栓风险。研究证实其长期使用不增加白血病风险。
▶干扰素:适合年轻患者,尤其有生育需求者,可能延缓疾病进展。
▶白消安:二线药物,适用于老年或羟基脲不耐受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1]。
▶干扰素:孕期相对安全,避免使用羟基脲(可能致畸)。
▶抗凝治疗:有静脉血栓史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低分子肝素。

图源:摄图网
与 骨髓纤维化(MF)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情况不同,目前只有少数新药正在研究用于治疗 ET。下面两种就是备受瞩目的新药:
▶作用机制:抑制表观遗传调控蛋白,减少异常血小板生成。
▶临床试验:73例难治性ET患者中,94%血小板降至正常,但20%因副作用(味觉异常、疲劳)停药。
▶原理:特异性结合突变CALR蛋白,阻断致癌信号。
▶动物实验:显著降低血小板,延缓疾病进展,临床试验即将启动[1]。
患者提示:新药仍处研究阶段,需权衡疗效与副作用,建议通过正规渠道参与临床试验。

图源:摄图网
对于ET患者而言,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术后管理:大手术前需调整血小板至正常范围,必要时短期使用抗凝药。
▶手脚麻木/红斑(红斑肢痛症):阿司匹林可缓解,无效时可尝试氯吡格雷[2]。
▶基因监测:高危患者可定期检测突变负荷,评估转化风险。

图源:摄图网
ET虽无法根治,但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中位生存期超过20年。随着基因检测普及和新药研发,治疗将更加精准。患者需保持乐观,定期随访,与医生紧密合作,将疾病控制在“慢性病”状态。
[1] TEFFERI A, VANNUCCHI A M, BARBUI T.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2024 update on diagnosis,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OL].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24, 99(4): 697-718. DOI:10.1002/ajh.27216.
[2] ROBINSON S, RAGHEB M, HARRISON C. How I treat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in pregnancy.Blood,2024,143 (9):777-785.
您对于ET的研究进展还想了解哪些方面?欢迎热心病友评论区交流讨论,为其他病友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
“评论转发,有惊喜”活动正式开始啦,积极热心评论和转发的朋友们可能会收到“小惊喜一份”,助人就是助己!
评论转发越多,概率越大,快来动动手指,参与进来吧~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交流血液疾病的相关问题,可以微信扫一扫下图二维码,加入我们的病友群。申请好友时请备注疾病类型。

https://hrv-club.ru/forums/index.php?autocom=gallery&req=si&img=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