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我们血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它们在止血和伤口愈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多种疾病和治疗方法,如肿瘤化疗,都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从而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期,邀请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彭军教授就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一同了解这一重要领域的进展。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两种,TPO-RA中罗普司亭是小分子拟肽,泊帕类药物是小分子化药。

图:目前上市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脾酪氨酸激酶(Syk)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主要表达于造血系统细胞(包括B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ITP)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起关键作用。作用机制主要有:
1、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阻断Syk依赖性通路及B细胞受体信号转导,减少B细胞的刺激分化出浆细胞,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
2、减少血小板的吞噬破坏:抑制Syk活化,减少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破坏。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在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应用广泛,它们通过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效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从而显著提高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计数。通过调节机体的造血功能,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因血小板减少而引发的出血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并为后续的抗肿瘤治疗或其他医疗干预提供有力的支持。
•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妊娠合并ITP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重建不良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择期行侵袭性检查或者手术的慢性成年肝病患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CLDT)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图: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的使用方法
TPO-RA所致不良反应较多,一旦出现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消化系统、眼部等:过度祛铁、转氨酶升高、肝衰竭、白内障等。
•循环系统:艾曲泊帕和罗普司亭导致的循环系统的 ADR 最多(18例次,36.74%),主要表现为血栓性ADR1。
血液系统:骨髓纤维化、血浆颜色变深、白血病、血清铁增加、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减少。

图:三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TPO-RA治疗过程中发生疗效丢失的可能原因如下:
•服药方式不正确,影响药物吸收:建议艾曲泊帕、海曲泊帕每晚睡前服用,服用前后 2~4 h 保证绝对空腹。不得将药物碾碎后混入食物或液体服用。不能用矿泉水送服药物。
•合并感染:积极控制感染,注意个人防护,尽量减少或避免感冒、肠道感染等。
•诱导产生C-MPL抗体或药物中和抗体:前者可导致rhTPO及TPO-RA的疗效下降或丢失;后者见于应用 rhTPO 或罗普司亭治疗后。通过检测血浆中的相关抗体可以明确诊断。增加药物剂量/联合低剂量泼尼松(2.5~10 mg每日1次)或双醋瑞因(50 mg每日2次)可逆转药物反应。如上述措施无效,需停用相关药物,待循环中的抗体代谢清除后重启治疗或尝试应用CD20单抗减少抗体生成。
在选择TPO类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和药物耐受性等来综合考虑。当一种TPO-RA疗效不理想或出现难以耐受的副作用时,可以考虑转换为另一种TPO-RA,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前一个TPO-RA治疗没有反应时,可以尝试切换到rhTPO,基本疗效相当。
•如果患者在使用前一个TPO-RA时出现不良事件,更换rhTPO 可能是有效且安全的。
•当患者因其他原因转换时,包括患者偏好和血小板计数波动,很有可能对第二个TPO-RA产生反应。
彭军教授的讲解为我们深入了解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面对血小板减少这一临床难题,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无疑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创新药物问世,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交流血液疾病的相关问题,可以微信扫一扫下图二维码,加入我们的病友群。申请好友时请备注疾病类型。
